close

  
  留守兒童過年與父母團聚,難得開心一刻 新華社發
  爆竹響起來,劃破了山村的寂靜,一陣煙霧四散,騰向天空,遠處是如線條狀的山峰輪廓。阿成(化名)左手拿幾隻鞭炮,右手拿打火機,和小伙伴們一起歡叫著。村裡一位老人提著農具碰巧路過,批評他:都這麼大了,還像個三歲孩子。
  阿成不以為意。對於18歲的他來說,每年春節無疑是最快樂的時光。一年中,只有此時他才得以暫別“留守兒童”的身份。
  今年春節,羊城晚報記者奔赴全國各地,記錄下不同地區、不同狀態下農村“留守孩子”的故事。他們,喜悅中滿是心酸,歡笑中飽含眼淚。這個春節,過得並不輕鬆。
  湖北
  18年來,他與父親相處沒幾天
  湖北省廣水市陳巷鎮上灣,地處鄂北山區。村民們世代務農,靠水稻、花生等農作物維持基本生計。由於窮,青壯年大多出去打工賺錢,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。
  聚少離多他已經習慣
  1995年,阿成出生在這個村莊裡。阿成的媽媽是四川人,是阿成爸爸在廣東打工時認識的。生下阿成不久,媽媽便跑到廣東,此後再沒回過家。阿成對“媽媽”的印象也僅停留在這裡。
  出生後不久,阿成的爸爸繼續南下廣東打工,與城裡的孩子們不同,阿成和其他小伙伴,放學後去掏鳥窩、蜂巢、做彈弓,享受農村孩子的快樂。
  春去秋來,當村頭的樹枝飄起黃葉,凜冽的寒風刮來,村裡響起陣陣鞭炮聲時,阿成便意識到爸爸的歸期到了。
  阿成的爸爸在廣東中山一家燈具廠打工,每年春節後不久離開老家,年底踏著春運的腳步返鄉。
  阿成18歲的人生,與爸爸相處的時間屈指可數:一年裡,幾乎就是春節期間相處半個月左右,算下來,18年來“真沒有幾天”。
  “已經習慣了”,聊起與爸爸離多聚少的生活,阿成有些靦腆。他說,自己目前在縣城一所高中讀高二,每半個月回家一次,由於爸爸遠在廣東打工,他每次從學校回到家,都是與爺爺奶奶相伴度過。
  父母“陌生”小孩大哭
  擁有30多戶人家的上灣,村子並不大,不到10分鐘就可以從村東頭走到村西頭。村裡的每一戶人家,幾乎都有青壯年勞動力在外務工,留在上灣的,則都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和“邯鄲學步”的少兒。
  一些大人從大老遠的外地打工回來,抱起自己的孩子後,小孩見到如同“陌生人”的父母,竟然“哇哇”大哭,要爺爺奶奶抱過來後才停止哭叫——這種鐫刻了時代印記的故事,在阿成印象中並不新鮮。
  在城鎮化的浪潮中,如今上灣村逐漸人丁稀少了。阿成說,僅在過去的2013年,村裡就至少有9戶人家搬了出去,遷到附近的城鎮里居住,完成了由村民到市民的蛻變。
  正在讀高二的阿成,還不完全懂得這一遷徙現象的深遠意義,他認為這使村裡人丁稀少“不熱鬧”了,但他至少發現了一點:“以後這些小孩子至少不會再像我們一樣,一年難得再與父母見上一面了。”
  羊城晚報記者 董柳
  湖北竹溪
  學費貴回家留守,她說理解父母
  湖北竹溪縣位於鄂西北山區,這裡靠近陝西,山高路遠,是多年的國家級貧困縣。同很多貧困地區一樣,這裡的青壯年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賺錢,老人孩子留在家裡,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。他們從幾歲開始留守,直到長大後也出來打工或考上大學。
  父母12年沒回過家
  在湖北竹溪縣蔣家堰鎮小壩子村,15歲的凌曉慧已經記不得爸媽有多少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了,通過舅舅的回憶她才得知,爸媽有12年沒有回家了。
  2002年,凌曉慧才2歲,她8歲的哥哥則上小學二年級,爸媽把他們兩個都交給60多歲的奶奶,然後去廣東東莞打工了。除了他們倆,爺爺奶奶還要帶叔叔家的兩個孫子,老人家很吃力。有時曉慧哥哥放學回來還要自己做飯,凌曉慧也常常飽一頓飢一頓。
  在奶奶的催逼下,爸媽將凌曉慧接到東莞,邊打工邊帶她。在東莞,有了父母照應,凌曉慧生活漸漸好起來,後來還上了樟木頭的外來工子弟學校。可爸媽嫌那裡學費太貴,還是將她送回湖北老家,繼續住在奶奶家。
  有幾年春節,爸媽打電話給曉慧,讓她買火車票,隻身一人擠上火車,到東莞跟父母一起過年。曉慧說,每次去東莞,車上很擠,但想著能跟爸媽團聚,心裡很高興:“不過只能待上幾天,就要回來上學了。”
  她沒有怪父母“絕情”
  以前在家,還有哥哥陪伴,自從去年哥哥考上大專,曉慧愈發感覺孤單。今年要參加中考的她,在學校接觸的都是新鮮事物、時髦詞彙,但一回到家裡,面對的是年邁的奶奶,沒有可說話的地方。
  想家的時候,她會去爸媽住的老房子看看,那裡長期無人居住,早已破敗不堪,快塌了。
  去年寒假,哥哥去東莞跟爸媽會合,曉慧則留在老家跟爺爺奶奶過春節。她說,很想念爸媽。
  鄰裡很不忿,覺得曉慧的爸媽太“絕情”。不過,曉慧理解爸媽,說他們很辛苦,沒日沒夜批發水果,賺點錢很不容易,作為孩子要理解、支持他們。
  這個寒假,城裡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、參加各種補習,曉慧則幫奶奶做家務、買年貨,春節里天天忙著接待客人,端茶倒水沒停過。她還說,今年一定要考上縣一中,最後考上好大學,與爸媽團聚!
  羊城晚報記者 尹安學 編輯: 鄔嘉宏
   1
  安徽蕪湖
  年初一,他從看守所打來電話
  17歲少年劉不息(化名)長期留守在家,已經因盜竊“三進宮”,目前被關押在江蘇溧陽。他的媽媽王女士說,假如劉不息的父親能盡點做父親的責任,孩子不會是這個樣子。
  “無王管”輟學後盜竊
  王女士說,劉不息爸爸不負責,她在兒子4歲後離開江蘇,去鞍山打工,13年後,直到今年春節要辦離婚手續,才回江蘇一趟。
  劉不息被父母扔給奶奶、外婆兩個老人撫養,奶奶根本管不了他。從小劉不息學習能力特別差,小學一年級上了兩年,二年級上了三年,上三年級時,他開始逃課,一逃就是一個月。
 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,劉不息輟學,他迷上了打電子游戲,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,學會了抽煙喝酒打麻將賭博。
  沒錢,劉不息就開始偷錢。首先從奶奶和外婆那裡下手。家人提防後,偷不到錢的劉不息開始偷盜財物換錢。
  “他把他大舅的自行車、啞鈴、家裡修汽車換下的廢鐵都賣掉換錢,家人都氣死了。”王女士說。
  偷家裡人滿足不了胃口,劉不息就翻牆偷盜,被警察抓住,未成年就被關起來勞教了。
  口說“悔改”故態復萌
  放出來後,劉不息信誓旦旦說要悔改,街道還給安排了工作,但不久後,因為盜取工作場所財物,他再次被抓。
  這次,在劉不息從勞教所出來後。出於愧疚,王女士讓劉不息去東北,並給他介紹了酒店服務業工作,但沒乾兩天,劉不息覺得累,故伎重演,偷了王女士放在家裡的一千多元和鄰居的一雙鞋走了。
  因為盜竊,劉不息去年再次被抓。去年臘月,王女士回到離開13年的娘家。回到家裡就特想兒子:“怪我們,兒子這輩子都毀掉了。”
  大年初一,劉不息突然打來電話,問候外婆,他被關押在江蘇溧陽!王女士又驚又喜,趕忙與兒子說了幾句話,得知兒子今年就要回家。但沒說幾句,電話斷掉了。
  “我要去看看他。”王女士說,希望這個留守少年能有個新的開始。
  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
  江蘇鎮江
  除夕夜父母未歸她哭了一晚
  薛雪今年4歲,出生後父母到離家50公裡外的另一個城市打工,薛雪就跟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。
  雖然離家並不遠,但由於工作忙和交通不方便,除非家裡有緊要事情或到了重大節日,薛雪父母一般都不輕易回家一趟。父母離家的時候,薛雪都會哭很久,四歲的她知道,自己最喜歡的是媽媽,其次是爸爸,再次才是爺爺奶奶,她想要跟媽媽爸爸在一起。
  爺爺奶奶在田裡幹活時,薛雪在田間低著頭玩耍,要是爺爺奶奶不喊她,她半天也不會說一句話。陌生人來訪,小女孩會偷偷看,不說話,“跟她爸一樣,很內向,很乖,平日跟我們什麼話都不說,等她父母回來跟父母說。”薛雪的奶奶嘆息著說。
  除夕夜,薛雪的父母沒有回家,因為當晚還要上班。薛雪整個除夕夜都不高興,用爺爺的話來說就是哼哼唧唧,看春節晚會的時候,有個節目描述大蘿蔔和小蘿蔔父子二人的故事,當小蘿蔔在電視里喊“爸爸”的時候,薛雪沒忍住,號啕大哭,說要媽媽爸爸,哭了一個晚上。
  薛雪的爺爺說:“她還是想她父母,跟我們的感情其實並不深。”
  年初一,薛雪的父母回家了。薛雪躺在父母懷裡,很安靜,不哭了。
  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編輯: 鄔嘉宏
  (原標題:留守兒童過新年歡笑中透著眼淚:聚少離多已成習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83vikm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